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四集下 愤怒出诗人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次游行的诗意陈述;而他的火炬则是充分想象的,它只是诗人灵魂深处的某种幻觉的光的进行。

    “60年代较之40年代更为严酷的现实,60年代事实上不可能有这样公开的火的宣告。但他们对于光明的向往以及抗争的热情都完全相通,他从艾青那里得到理想精神的承传。

    “但他属于在疯狂的民族自我戳杀中呼唤光明和良知的一代人。”

    他“要唤起那些‘被时间遗忘了时间的/思想像机械一样呆板的’人们从麻木中醒来,他对于现实的尖锐批判展现极鲜明的时代性,‘为什么我们要对偶像顶礼膜拜/被迷信囚禁我们活的意念、情愫和思想。’这一连串的拷问出现在取缔思想自由的年代,表现出锐敏和勇气。”

    董谢翔的《火炬之歌》作于1969年。那么,他是在怎样的一种情境下创作这首长诗的呢?据诗人本人介绍说,当时,他在一个天主教堂的顶楼上。白天,他蒙住窗,用黑布罩住灯光,在一个光圈下写成这首长诗。写作之前,他一个劲地躲在床上抽烟,看一个火星接一个火星在跳跃。突然间,灵感被激活了,他来来去去地走动,心无法安宁了。他迅速伏案疾书,只穿一件白衬衣,最后他把衬衣也扯破了。据他说,这事已半个月,他的心情都无法平静。逢人便朗诵。在街上遇到人便大声朗读。一次,他居然斗胆在西北某公安局门口朗读。当时听他朗诵的人挺多,人家说诗人你快走,公安局的来抓你了。但他还沉浸在艺术作品的快感之中,完全忘记了自身的危险。直到有人猛地在他后脚窝上踢一脚,他才清醒过来……

    这就是他,一个率直、没有城府,几分儿童式的天真的当代诗人。

    这时期他写了许多诗,都是关于故乡的回忆。这些诗都是在陪斗、游街之余,人们把他忘记了的时候写出来的。

    100、平反

    1968年他平反后回原单位工作。次年调西北某针织厂。

    完成《火炬之歌》这样一部人生全景式体验,包括了人文、自然科学的诗。他出了第一部诗集,反映“文革”的。题目叫《骚乱》。“他是这一类在黑暗与光明交会时刻的诗人代表,像他们在压抑中用传统方式唱出受压抑声音的诗人还有哑默等。这些诗人的诗歌创作以明确的对于灾难性现实的批判思考而有别于传统的颂歌形态。但他们又以坚定的理想激情体现了与50年代诗歌精神的接续,他们的力量在于批判历史和现实的勇气和独立精神。”著名文学评论家评论他说。

    《火炬之歌》写于动乱年代,举国上下都在高呼万岁的狂热时代,他却写出了否定文化大革命的诗篇,这是一个先智者诗坛先驱者所具有的独特的眼光与勇气。可惜,他这首诗在当时只被成千上万的学生传抄。他造访故乡的时候,一位县委秘书就说他在大学时办墙报,就曾抄录过这首诗,并公布于众。

    《火炬之歌》发表后,他一鼓作气,完成了一部《火神交响诗》。

    请看评论家的说法:“超前形态的愤激的声音具有诱发的力量,开启了一个时代的灵智。他们(指他等诗人)创造了传统的方式而充盈着反叛精神的忠实于特定时代的艺术方式。这种方式面向中国新诗的未来,却发于过去那些优秀的艺术经验的积累,他们的激情淘筛了以往的矫饰和虚夸,而他们的追求和把握时代而对之实行批判,正是这些过渡性。诗人对中国新诗在新时代求得开拓发展的贡献。可以说,正是由于他们的启蒙──当然还由于别的一些因素,中国新诗随后产生的巨变方才成为可能。”

    他,毫无疑问成为中国新诗尤其是朦胧诗的启蒙者之一。

    《火神交响诗》写于1969年至1976年这段特殊的动乱年代。

    诗人的在这卷诗的前页写道:“谨以此这写在中国‘文化大革命’年代的诗,献给在迷惘、怀疑、愤怒中思考的一代。它们是昨日的喘息,是未干的血泪;是梦境,是呼吸;是心灵世界的漩涡,是久久地久久地喑哑在喉头的歌……”

    101、《火神》

    1976年初,正是“四坏蛋”横行最厉害的时候,诗人以大无畏的勇气,写下了《火神》诗,表达了他对这个黑暗颠倒的世界的尖锐批判。这种勇气,不是许多诗人都所拥有的。诗人在《火神》中,呼唤着文明社会的到来。

    诗人一生追求光明,追求人性的彻底解放。他渴望“让素不相识的人成了相识的朋友/让彼此隔阂的敝开了解的门户/互相怒视的因你而搭起了宽宏的桥梁/长久猜疑的因你而填平了世代的鸿沟……”

    动乱年代,破坏了中国传统的美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人自危,阶级斗争这根弦绷得紧而又紧。动乱即将结束时,他斗胆写出了《火神》(当时还是“四坏蛋”横行的后期)。二十多年来的历史证明,诗人的预见是正确的。诗人呼唤的文明世界正在日渐到来。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